2016(丙申)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系列文化活動拉開大幕之際,由秦州區區委、秦州區人民政府主辦,秦州區委宣傳部、秦州區文廣局承辦,秦州區文化館、甘肅天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甘肅永佳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協辦的2016(丙申)年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第27屆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 “秦風雅韻”秦州區祖脈文化展示展演活動在佳水岸小鎮隆重開幕。
華陰老腔盛行于陜西省華陰市,現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展演現場陜西華陰的老腔藝術家們的精彩演出,讓秦州大地各界朋友近距離感受華陰老腔的沉穩渾厚、粗獷豪放。
老腔是華陰皮影戲的一種。華陰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表演形式,長期在華陰廣泛流傳。表演方法和全國大致相同,先搭好臺子、撐好"亮子",然后借助燈火,以竹簽挑撥用皮革雕成的人物進行舞臺表演。皮影班的班主一般由箱主擔任,后來逐漸由說戲的擔任。全班由五人組成。他們的分工是:一、前手,也叫說戲的、叮本的,說唱全本臺詞。演出時,懷抱月琴,旁放劇本,配合表演進行唱奏。二、簽手。也叫"捉簽子"的,"攔門的",主要操作全場皮影表演。三、后槽,也叫打后臺,"打后槽".主奏馬鑼、勾鑼、梆子和碗碗,武打中還要吶喊助威,幫唱(拉坡)。四、板胡手。主奏唱腔過門,兼奏小鐃喇叭,助威幫唱、吹哨。五、坐擋,也叫"貼檔"、"幫檔"、"擇簽子的".根據劇情進展、提前安裝皮影人物道具,隨時供簽手使用。并幫簽手"繞朵子",排兵對打、拍驚木、吶喊助威。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以當地民間說書藝術為基礎發展形成的一種皮影戲曲劇種。長期以來,久為華陰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落音又引進渭水船工號子曲調,采用一人唱眾人幫合的拖腔(民間俗稱為拉波);伴奏音樂不用嗩吶,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均構成了該劇種的獨有之長,使其富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世代流傳,久演不衰。但又鑒于該劇種這一特殊情形(家族戲),目前依然處于行將消亡的瀕危狀態,迫切需要長期保護。
2006年5月20日,華陰老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