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首頁 > 特推 > 正文

        1614名“開國將帥”只剩30人:18人已達100歲以上

        (法制晚報記者李洪鵬編輯熊穎琪)2017年4月7日,開國少將、原鐵道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貴德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王貴德

        自1955年至1965年間,我國共授予或晉升10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57名上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77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和136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觀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記者統計發現, 當年的1614名“開國將帥”到今天只剩下最后30名少將,他們年齡均超過90歲,其中有18人年齡已達100歲以上。

        他17歲參軍開創抗日敵后“麻雀戰”

        公開資料顯示,王貴德出生于1914年,福建上杭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隨后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榮譽功勛章。

        提到王貴德,他的創立的“麻雀戰”打法似乎為更多人所知曉。在其回憶錄中曾提到,1937年11月26日上午9時許,敵步騎炮兵600多人的部隊采用行軍縱隊,如同一般行軍,不派偵察警戒。前面打響了,后面部隊集結成集合隊形,欺負我軍沒有火炮,以一路行軍縱隊大搖大擺地向范村走來。二營八連一排在范村西北接敵,當距離200多米時,伏擊的戰士一個排子槍撂倒四五個敵人。日軍就地散開進行還擊,步槍、機關槍、擲彈筒、火炮一齊向我開火,但未敢發起沖鋒。同時,敵人騎兵五六十名向范村南前進。

        團長徐深吉估計敵騎兵可能迂回范村,就指揮部隊從村邊隱蔽地撤退到范村東邊占領新的陣地。敵人見沒有還擊,便向范村內一邊打槍一邊探頭探腦地前進。當敵人繼續前進到村東500 多米的小山前面,突然遭到猛烈的阻擊,我軍輕機槍、步槍一齊開火,撂倒敵人十幾個。敵人就地展開還擊,機關槍、步槍、擲彈筒一齊開火,接著炮兵也開火了,槍炮聲在山谷中響成一片。敵騎兵也來到村東邊,這時候我阻擊部隊又隱蔽地撤到北田受村西新陣地。敵人又打了一陣槍炮未見還擊,又開始前進。我正面分隊又撤到北曲河村西新陣地對抗,敵人惱怒地開始追擊。

        這時,八連二、三排各個戰斗小組埋伏在北曲河北面山坡上,對進犯之敵展開了“麻雀戰術”進行側面射擊,不但敵人的先頭部隊遭到打擊,而且后續部隊也同時受到打擊。一排牽著敵人的鼻子在北田受、北曲河、西曲河、東曲河直至五公村山溝里,一步一步地誘進十來里路,打死打傷日軍100 余人,打壞汽車1輛。戰斗到下午3時,敵人收拾了尸體和傷兵開始撤退。七七一團二營各戰斗小組繼續側擊敵人,正面誘敵深入的一排跟蹤追擊,直追回到范村。敵人在范村搶走了老鄉的幾輛大車和十幾匹騾子,把傷兵和尸體拉回太谷城去了。

        這一天打了6個小時,敵人消耗炮彈200 余發,而七七一團卻無一人傷亡。“只聽敵人炮聲響,未見我軍有傷亡,消滅敵人保自己,這次戰斗真漂亮。”王貴德政委將戰報報告到師部,劉伯承師長表揚了七七一團二營,稱贊這是一次典型的消耗戰,消耗了敵人,保存了自己,并把這次戰斗起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麻雀戰”。

        從此,“麻雀戰”這一打法就被傳開了。

        千名“開國將帥”僅剩最后30名少將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開國將帥就是在此后一段時間內被授予軍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自1955年至1965年間,我國共授予或晉升10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57名上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77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和136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他們曾為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重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之為“開國將帥”。歷史上曾有過4次開國少將授銜,最早的一次在1955年9月,798人被授銜。

        觀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記者查閱公開報道發現,聶榮臻是最后一位逝世的開國元帥,肖勁光是最后一位去世的開國大將,呂正操是最后一位逝世的開國上將,而最后一位開國中將張震也在去年9月3日溘然長逝,享年101歲。

        從2010年至今,每年開國將軍的隕落數量都在兩位數以上,分別是2010年的29人,2011年的25人,2012年的14人,2013年的10人,以及2014年的14人,2015年的20人,2016年的10人。

        截至目前,1614名“開國將帥”只剩下最后30人。

        18名健在者年齡已達或超過100歲

        在開國少將這一級,目前尚有30人健在,他們基本都是在紅軍時期就參加革命,平均年齡已近百歲。

        據統計,目前,1955年授銜的少將共有12人健在;1961年晉升少將的軍官中尚有7人在世;1964年晉升少將的軍官中健在者共有11人。

        觀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梳理發現,如今30名健在的少將,其年齡都已經超過90歲,其中有18人年齡已達100歲或超過100歲。

        30人中,年齡最大的是殷國洪少將,已經106歲,年紀最小的是王扶之,為94歲。

        他們在人生遲暮之年依然心系國家,不僅有曾因立志導彈部隊建設而改名的向守志在接受軍報采訪時怒斥周永康、徐才厚等大老虎;還有熊兆仁、張玉華在為扶貧攻堅貢獻自己的力量。

        向守志怒斥周永康、徐才厚等大老虎

        1917年出生的向守志,1934年參加工農紅軍,1935年入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他三過雪山草地,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縱橫沙場,南北征戰,創造了許多經典戰例,歷任團長、旅長、師長、軍參謀長、第十五軍軍長、炮兵技術學院院長、炮兵副司令員、第二炮兵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等職,是十二屆中央委員、十三屆中顧委委員。

        向守志

        據2014年12月31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刊文,老紅軍、南京軍區原司令員向守志戰爭年代歷盡坎坷,九死一生。他原名“守芝”,因為立志我軍的導彈部隊建設,改名“守志”。其對黨忠誠、心系國家安危的志向,令人肅然起敬。

        向守志告訴記者,談信仰,就有一個怎么看待形勢的問題。我們對黨的事業的忠誠,是建立在對形勢的正確認識基礎之上的。你認為這個黨偉大,它的事業一定能夠勝利,你才會堅持不懈地為之奮斗。聯系當前的社會現實,雖然不盡如人意的事還很多,但中國發生巨變是不爭的事實。他還提出三問:中國的經濟什么時候像現在這樣快速發展?老百姓什么時候像現在這樣吃穿不愁?中華民族什么時候像現在這樣揚眉吐氣?這充分說明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這是我們忠誠黨的事業最基本的依據。他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嚴治黨、重拳反腐,成效顯著,這正是我們黨自信和有力量的標志。

        對于十八大以來中紀委接連打掉的“老虎”,向守志表現出了一名老黨員、老軍人的正義感。2015年,他在接受《解放軍報》采訪時怒斥周永康、徐才厚,用詞異常嚴厲:“周永康、徐才厚等人拋棄信仰,背叛黨旗下的誓言,走到黨和人民的對立面,可恥可悲!”

        退休后的熊兆仁忙扶貧學桑蠶養殖

        熊兆仁,1912年生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后編入新四軍北上抗日,在解放戰爭中為迎接人民解放軍主力渡江南下做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他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熊兆仁(左二)

        1983年6月,組織上決定時年71歲的熊兆仁離休。但他離休志不休,毅然打報告參加老區建設的“戰斗”。部隊和地方的領導都勸他好好休息,安度晚年,可他執意不肯。他說:“沒有老區人民的支持,我們的黨和軍隊就不可能生存和發展;沒有老區人民的流血犧牲,就不可能有新中國的成立。我們這些老戰士,有責任關心老區,建設老區。”

        有媒體報道,為了充分了解老區情況,熊兆仁像當年打游擊一樣,穿著便衣,背著水壺、干糧,輕車簡從,到福建省每一個老區、大部分基點村調查研究。要想擺脫貧困落后面貌,就要尋找一條建設路子,盡快脫貧致富。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個宏偉藍圖勾畫出來了:修建鐵路、公路,改善交通條件;改良養牛、養蠶,加強養殖業;改造大型水庫,發展電力;實現“五通”(通路、通電、通水、通廣播電視、通電話)工程;加強兩個文明建設。

        種桑養蠶是一項投資省、見效快、效益高的養殖業。老區、革命基點村山地多,可大量開發利用,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就會很快產生經濟效益。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熊兆仁決定先把閩西作為種桑養蠶的試點。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1989年夏天,他帶領福建省老區辦、省蠶桑研究所、省絲綢聯合公司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到6個鄉鎮進行實地考察,信心大增,感到閩西發展蠶桑生產前景廣闊。在他的主持下,考察組向省政府寫出了可行性報告。省政府同意了。從此種桑養蠶活動逐步從閩西走向了全省老區。

        為了解決蠶桑種子和養殖技術問題,熊兆仁又帶領有關人員到外地學習取經,其中到廣東翁源縣的考察是他暮年經受的又一次嚴峻考驗。這天下午出發后,天下起了小雨,汽車在泥濘的山路上不時打滑。雨越下越大,山路越發難走,前面還要翻越一座千米以上的高山,公路上盡是爛泥巴,兩邊被汽車壓出了兩道深坑,越野車都很難通過。當汽車行駛到山頂時,再也無法前進了。此時是凌晨1點鐘。原來預計當晚7點以前可以到達目的地,現在卻只走了一半路程。饑餓、黑暗、寒風一齊襲來。這里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又無法與外界聯系,大家只好在車上靜靜地等著。天剛蒙蒙亮他們冒雨又出發了,直到達翁源縣城時,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約而同的笑了:人人都一身汗水一身泥,斑斑駁駁,像穿了迷彩服似的。

        張玉華為貧困地區捐款超50萬

        據《解放軍報》報道,張玉華1935年入黨,參與領導了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1938年參加膠東抗日第一仗——雷神廟戰斗,后來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他對記者說:“我從當連隊指導員到當師政委,身邊都有戰友倒下。1951年,我們118師在朝鮮。那時,我任師政委。一天上午,師長羅春生和參謀長湯景仲在一個坑道召開作戰會議,我和政治部主任張烈在另一個坑道開政工會議。突然,美機投下一顆炸彈,參謀長當場犧牲,師長負重傷,送到醫院搶救無效也犧牲了。我經常想,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啊!”

        張玉華

        老將軍的生活很簡樸。這些年,他先后為貧困地區的群眾送去大米15萬公斤,捐款50萬元。他說,我這是報答人民的養育之恩,也是對國家盡一個老戰士的微薄之力。

        張玉華曾說:“我有三個媽媽:生我的母親,養育我的人民,培養我的黨。”他的話表達了一個老戰士對黨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目前在世的30名“開國將帥”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