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首頁 > 家庭 > 正文

        貼切又理性地評判網絡文學

        漫畫

        徐鵬飛

        既有網絡文學評論視角各有短長,評論網絡文學只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才能既貼切又客觀理性

        近10多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聲勢頗為浩大。這不僅表現(xiàn)在它擁有數(shù)以億計的龐大用戶群體以及百萬之眾的寫手大軍,更為重要的是,以網絡媒介為載體,這些用戶與寫手共同建立在“粉絲經濟”上的“部落文化”,對既有“印刷文明”形成沖擊。網絡文學這種獨特的蓬勃局面,自然吸引著眾多批評者目光。面對新的文學挑戰(zhàn),批評者以何種立場與姿態(tài)進入網絡文學、以何種情感態(tài)度與之相處,如何在商業(yè)性與文化性縫隙中發(fā)現(xiàn)新可能,成為網絡文學批評乃至當代文化批評的重要問題。

        就當下網絡文學批評而言,大體包括三個不同維度:其一,學院知識分子的批判視角,這主要集中在學院派網絡文學研究之中。這種批評路徑至少包含三個特點:批評者的學者身份、嚴謹?shù)膶W理性、學術規(guī)范與專業(yè)化特征。從批評主體來看,它具備完整的學院教育和正規(guī)學術訓練;從批評方法來看,它注重知識的譜系化,強調批評的理論視野和知識結構;從批評風格來說,多是莊重嚴謹?shù)恼撜f體,很少用散漫自由的印象體。其二,文化產業(yè)從業(yè)者的產業(yè)經濟視角。最近幾年,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如火如荼,IP開發(fā)成為文化產業(yè)新的增長點。這不僅意味亞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涌動,也吸引大型資本不斷介入?;诖耍喈敹嗯u者選擇從市場反響角度入手,以產業(yè)經濟視角關注網絡文學的產業(yè)形態(tài)。其三,粉絲圈內人的“土著”視野,這主要指以網絡文學讀者為主體形成的在線互動式批評。這里的“粉絲圈內人”并沒有經受系統(tǒng)專業(yè)訓練,更不具備相關理論知識和批評技巧,其優(yōu)勢在于他們是伴隨著計算機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成長起來的“土著”,對他們來說,自發(fā)閱讀并積極評價網絡文學是一種生活常態(tài)。

        比較三種批評路徑,可以發(fā)現(xiàn),學院知識分子的批判視角雖力圖建立批評者與學者的雙重身份,但囿于傳統(tǒng)文學固有認知立場,容易陷入既有批判理論的窠臼,從而陷入方法與對象的錯位而不自知。就文化產業(yè)從業(yè)者的產業(yè)經濟視角而言,批評者雖擺脫了學院派知識分子的刻板批判性,能夠以更加田野的方式深入網絡文學一線,在產業(yè)結構宏觀視野中理解網絡文學的“內部”與“外部”,但也很容易成為產業(yè)資本代言人,其資本崇拜傾向需要警惕。此外,作為“粉絲圈內人”或曰“網絡土著”,他們對網絡文學有著深刻的情感體認,對此理解更加直觀也更具現(xiàn)場感,但由于他們的討論充斥著很多流行詞匯和獨特表達,且這些“行業(yè)黑話”隨時處于更新狀態(tài),無形中構成的語言屏障將“土著”和“外行”區(qū)隔開來。

        在這個意義上,有效融匯學院知識分子與“粉絲圈內人”不同視野,“學者粉絲”路徑便顯得至關重要?!皩W者粉絲”并不只是流行文化愛好者,而且是特定文化社群的一分子。在此,所謂“學術距離”不是圈內圈外的距離,而是強調一種自省意識,他們“直面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學術身份”,在批評實踐中“承認并肯定自己的欲望和幻想,而同時仍保持學術熱情和理論的復雜度”。

        應該說,網絡文學批評中的“學者粉絲”路徑,可以有效地滿足學院批評實踐者對“介入”的期待。他們能貼切地理解網絡文學,而不是站在“純文學”立場要求網絡文學。然而,“介入”之后,如何滿足一種“入乎其內”而又“出乎其外”的內省與反思,尤其是如何破除“學者粉絲”當局者迷的神話,使他們倡導的“文明引渡”切實導向一種積極文化建構,而非在過分強調理解的過程中,將批判性的喪失視作理所當然。畢竟,目力所及的“學者粉絲”仍然將“部落文化”的發(fā)揚光大視作自己矢志不渝的文化使命。這種牢固立場所導致的偏頗,恐怕是我們討論網絡文學批評的“學者粉絲”路徑時需要認真檢視的地方。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