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西部文化 > 正文

        為軍旅題材提供多種文學書寫可能

        剛出爐的第八期《人民文學》雜志推出軍旅題材專號,聚焦中國人民解放軍走過的巍巍征程、日新月異的軍隊建設和部隊生活——

        為軍旅題材提供多種文學書寫可能

        -2014年開始,每逢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 《人民文學》就策劃推出軍旅文學專號,連續做了五年,引起了文學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

        -新鮮出爐的第八期《人民文學》雜志,囊括了紀實類散文、中短篇小說、戲曲劇本、詩歌等多種體裁,豐富呈現當代軍旅文學光譜,令讀者一窺中青年軍旅作家的整體實力和精神氣象

        -本報記者許旸

        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偉大征程,呼喚高質量的軍旅文學作品。昨天新鮮出爐的第八期《人民文學》雜志,幾乎以一整本刊物的容量發表軍旅題材作品,囊括了紀實類散文、中短篇小說、戲曲劇本、詩歌等多種體裁,豐富呈現當代軍旅文學光譜,也令讀者一窺中青年軍旅作家的整體實力和精神氣象。

        中國人民解放軍走過的巍巍征程,日新月異的軍隊建設和部隊生活,為軍旅文學的審美表達提供了豐富題材和藝術探索的各種可能性。《人民文學》主編、評論家施戰軍告訴記者,從2014年開始,每逢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人民文學》就策劃推出軍旅文學專號,連續做了五年,引起了文學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

        彭荊風生前發表的最后一篇散文,追憶瀾滄江南岸剿匪經歷

        本期《人民文學》軍旅文學專號,刊發了前不久去世的著名云南軍旅作家彭荊風生前最后一篇散文作品《在瀾滄江南岸》。作者在文中回眸軍旅往事,追憶了自己1952年從昆明到西雙版納,隨部隊在瀾滄江南岸大黑山拉祜族地區剿匪的經歷。大量鮮活飽滿的細節,讀來驚心動魄。

        上世紀50年代的瀾滄是不少人眼中的蠻荒之地,一些公路還在勘測和修建中,一條步行小道蜿蜒在莽莽群山間,但彭荊風和軍人們沒有向困難低頭,翻山越嶺、曉行夜宿走了整整十天,才到達三十九師駐地普洱。即便這樣路途顛簸,一本精裝的西蒙諾夫小說《日日夜夜》和兩個筆記本,是彭荊風怎么也“舍不得丟掉的”。

        彭荊風后來根據這段剿匪和發動群眾的經歷,先后寫了《拉祜小民兵》《當蘆笙吹響的時候》等小說,后者還改編成電影《蘆笙戀歌》。“只可惜我那時候文學功力還差,又受了當時文學界許多框框套套的制約,不敢大膽發揮想象力,并細致觀察生活攝取素材予以巧妙的構思,以致許多生活感受如火花片羽般一瞬而逝,再回頭已難以尋覓。”散文結尾,彭荊風不無遺憾地總結創作得失。

        明年是方志敏同志誕辰120周年,本期《人民文學》軍旅文學專號頭條刊發了步川、李蓬荻的革命歷史題材現代戲劇本《方志敏》,以方志敏烈士家鄉戲弋陽高腔的方式,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理想、信念、擔當。時任北上抗日先遣隊軍政委員會主席的方志敏,在牢獄里有一段鏗鏘唱詞: “敵人擺下的路:或茍活,或死亡。布爾塞維克的戰士,決不能拋棄信仰,跳入穢臭的污水塘。不能和敵人做一伙,讓無辜的百姓遭殃……”讀畢感人至深。

        為“凡人英雄”立傳,當代軍旅文學長廊增添動人形象

        本期《人民文學》軍旅文學專號推出多部中短篇小說,抵近改革強軍大潮下的軍旅生活現場,表現了當下空軍、陸軍、海軍等各兵種普通官兵的精神風貌和心路歷程,嘗試為“凡人英雄”立傳,以文學的筆觸凸顯人民子弟兵的愛國情懷、英雄氣概以及他們的歡樂憂傷,一批“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革命軍人形象躍然紙上。

        無論是王凱的中篇《樓頂上的下士》所塑造的責任心強、性格可愛的指導員,還是言九鼎小說《彈殼落地》中所描繪的部隊官兵轉業、隨軍家屬就業等日常生活,無不將文學目光聚焦于為祖國為人民奉獻青春的普通官兵,構筑起人物的情感張力,以獨特審美視角觀照當代軍人的工作生活狀態,為和平時期的軍旅文學寫作開拓了創作資源。

        這些作品在小說敘事手法上也力求多元化,嘗試藝術探索的各種可能性。比如李瀟瀟的小說《一艘軍艦的意識》,對行駛在大海上的軍艦做了寓言化的藝術處理,抒情浪漫色彩呼之欲出。杜光輝的小說《風雪高原》逼真還原了老軍人在過往年代駐扎邊疆的圖景,文風扎實不炫技,驚心動魄都潛藏在平凡處。文清麗的短篇小說《兵家列傳》于家長里短中展現軍人豐滿的家庭關系,十分接地氣。

        不難發現,這批書寫部隊官兵在強軍路上的夢想與豪情的文學作品,也不回避軍人作為普通人所面臨的各種世俗困惑與兩難抉擇。恰如老一輩著名軍旅作家徐懷中所說的:“軍事文學要寫英雄豪情,也要寫人之常情,還要寫在特殊環境下人性的特殊表現。戰爭文學當然要寫金戈鐵馬,要寫血與火的考驗,但不能一味局限于此淪為套路,如果一部戰爭題材的小說,缺失了人之常情,很難深入下去。”

        24頁詩歌專輯發掘基層聲音,有激昂脈動也有鐵漢柔情

        本期《人民文學》軍旅文學專號還有一大亮點,拿出24個頁碼給了詩歌。這些作品大多來自《人民文學》與《解放軍報》 《解放軍文藝》在今年上半年發起的面向現役基層官兵的軍旅詩歌征文活動,詩作中既有強軍熱血的激昂脈動,強軍思緒的深沉潮涌,強軍實踐的堅實足音,也流淌著鐵漢柔情。

        在施戰軍看來,詩歌專輯發掘了來自部隊一線基層的聲音,對軍隊的歷史和當下作了較為深入的觀察思考,為新時代軍事題材詩歌寫作提供了新路徑。比如《站軍姿的藝術家》詩歌中寫道:人們并不了解/軍姿中每一位戰士都是藝術家/當秒針嘀嗒,時間越走越慢/疼痛和沉重全方位襲來/眨眼間就會引發一次肉身的沸騰/而實際上,整支隊伍一直紋絲不動/身體與大腦維持著精妙的平衡……又如《訓練場邊的梔子花》吟道:除了啜飲陽光和露水/這些梔子花,還被硝煙熏陶/因而比別處的花兒更鮮艷、更茁壯/調皮起來更調皮,安靜下來更安靜/能聽得懂吶喊、番號和軍歌嘹亮……

        這些詩歌以軍營生活中的常見意象為藝術元素,用擬人化修辭、多幀畫面的移動與定格,在對軍人終極價值的追尋探求中,讓跨越庸常后升華的濃濃詩意,展現出當代軍人的責任和使命。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