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 天之水微語 > 正文

        張輝是紅軍長征中犧牲的最后一位師長, 開國中將晏福生,開國少將張铚秀曾親自到天水祭奠!

        張輝是紅軍長征中犧牲的最后一位師長,

        開國中將晏福生,開國少將張铚秀曾親

        自到天水祭奠!

        紅軍師長——張輝

        身陷硝煙衛國家,英雄美譽遍天涯。

        張輝烈士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天水時犧牲的最高紅軍將領,生前為賀龍領導的紅二方面軍紅六軍團十六師師長。

        張輝,字岳,號顯輝,1911年1月23日出生在湖南省平江縣三陽鄉。1926年,年僅15歲的他便投身于平江農民運動,并擔任晉平農民協會秘書。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蔣介石政府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5月,在長沙發生了“馬日事變”,使湖南處于一片白色恐怖中,張輝跟隨西一區農民自衛軍進入楊梅山區堅持斗爭,并擔任分隊長。不久后加入平北游擊隊參加了著名的“三月撲城”,戰斗失敗返回楊梅山根據地組建短槍隊,組織動員群眾打土豪、籌精款,開展秘密武裝斗爭。

        1929年冬,短槍隊編入湘鄂贛邊獨立團。次年春又擴編為湘鄂贛獨立師,張輝任特務連連長。1930年7月下旬,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從平江出發攻打長沙,為配合主力紅軍,張輝奉命帶領一支小分隊前出駐晉坪敵軍侯鵬飛團偵察敵情,并把情報及時反饋給主力紅軍,發起晉坪戰斗,一舉搗毀了敵團部,活捉了敵團長侯鵬飛。晉坪戰斗結束后,張輝任紅十六軍第七師一團團長,率隊參加了第二次攻打長沙的戰斗,久攻不下撤出戰斗,在轉往湘鄂贛邊界的途中,參加了攻占湘陰縣城的戰斗。隨后,紅十六軍抽調張輝和部分紅軍干部組建了湘北獨立團,張輝任第一營營長。1931年春,湘北獨立團擴編為湘鄂贛獨立第一師,張輝任第一團副團長,率隊先后參加了湘鄂根據地第二、三、四、五次反“圍剿”戰爭。

        1934年9月,張輝率部隨軍西征。1935年春,被任命為紅十八師第五十四團團長,率團參加了開辟湘鄂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1月,調任新編紅十六師第四十六團團長,11月19日,隨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在長征途中,張輝因英勇善戰、指揮有方被提升為紅十六師師長。1936年4月,張輝率紅十六師隨紅二、六軍團到達金沙江畔準備渡江,但各個渡口早被國民黨軍隊封鎖,紅二、六軍團采用“佯攻昆明、挺進滇西”的戰術,由紅十六師擔任掩護,從5個渡口安全順利渡過了金沙江,張輝完成掩護任務最后過江。他率領紅十六師官兵克服極其惡劣的氣候環境和饑餓,以超越生命極限的頑強毅力,帶領全師官兵翻越4座大雪山,穿越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

        1936年9月7日,走出草地的紅二方面軍在哈達鋪研究制定了《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戰役計劃》。8日,總指揮部下達作戰命令,紅二方面軍兵分左、中、右三路縱隊出擊。張輝率紅十六師和十七師、十八師及模范師組成左路縱隊擔任先鋒隊,主攻天水,出擊兩當和陜西鳳縣。9月1日,紅十六師隨紅六軍挺進禮縣,9日在禮縣固城、崖城一帶召開群眾大會并組織了抗日救國會,14日紅十六師隨紅六軍在紅河鎮集結,16日過齊壽、娘娘壩向李子園開進,17日進入徽縣,18日與敵交火,全殲敵軍一個保安團,為紅二方面軍創建徽、成、兩、康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卓越貢獻。

        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撤出徽、成、兩、康革命根據地,揮師北上,紅十六師派出偵察人員深入娘娘壩,了解到敵軍駐有一個連的兵力,部隊決定派一個營前出夜襲娘娘壩牡丹山守軍,為大部隊打通前進道路。5日,張輝帶領部隊到達娘娘壩,消滅了街上少量敵人后,當晚向牡丹山發起沖擊,敵人在牡丹山構筑了碉堡,易守難攻,加之從天水調來一個營的援兵,紅軍腹背受敵,張輝即命戰士沖出重圍,自己沖在最前面,帶領戰士邊打邊向牡丹山下撤退,張輝卻不幸中彈,身負重傷。在紅軍戰士的掩護下迅速撤離了娘娘壩,黎明時分到達李子園,由于傷勢嚴重光榮犧牲,時年25歲。

        李逢春:為烈士默默守墓半個世紀

        1936年,剛滿18歲的李逢春在李子園小學當老師,住在村頭的普華寺。10月的一天,聽見陣陣槍響,李逢春趕緊跑到寺門口,就看見十幾名紅軍戰士抬著一位傷員直奔普華寺而來。由于傷勢過重,還沒走到普華寺,傷員就犧牲了。面對前來尋求幫助的紅軍戰士,李逢春二話沒說,找來兩名村民幫忙,又卸了3塊門板,在普華寺后的半山坡上親手掩埋了這位紅軍首長。李逢春不知道這是一個多大的官,但他記下了一名紅軍戰士對他說的話:“老鄉,這里埋著的是我們紅軍的一位師長,請你一定要記住,我們會回來遷走他的。”

        這句話,李逢春記在了心里。此后,無論遇到什么狀況,無論誰來逼問,他從不提起,他堅信:那些紅軍戰士會回來遷走他們的師長的。

        即便解放以后,李逢春依然保守著這個秘密,盼望著有一天,那些紅軍戰士突然就站在了他的眼前。趙安生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看見的爺爺有時候怪怪的:一個人常常跑到寺廟后面發呆,一坐就是大半天;每逢清明節或過年時,一個人偷偷跑到廟后面的半山坡上燒紙錢。

        (李逢春生前留影)

        李逢春一個人守著這個秘密,默默等待著,一等就是50年。

        張輝師長的戰友晏福生中將和張铚秀將軍親自到天水祭奠!

        娘娘壩戰斗非常激烈,是紅二方面軍撤出甘南北上與一、四方面軍會師的關鍵時刻,這一時刻被賀龍稱為紅二方面軍“長征中最危險的一次”,當時紅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張輝在與敵激戰中不幸犧牲、十六師政委晏福生指揮部隊向敵人沖鋒,殺開一條血路,掩護軍團部和紅十七、紅十八師轉移,后來的戰斗中晏福生政委受傷。

        1983年春天,事隔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當時擔任紅軍長征時任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政委的開國中將晏福生以及伍修權、陳明義等一行,不顧年事已高,特意來到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李子園普華寺后山坡,站在張輝墓前,他老淚縱橫,熱淚盈眶地說“張師長,我們看你來啦!”隨后脫帽鞠躬致哀,站立良久。

        張輝師長犧牲的時間是1936年10月5日,而17天后的1936年10月22日,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的勝利!他成為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后一位師長。

        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的三大主力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進行了戰略大轉移。長征勝利地跨越了12個省、總行程達2.5萬里以上。雖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據地,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正當抗日戰爭的烽火即將在全國熊熊燃燒起來的時候,這三支主力紅軍為擔負起中國革命的新任務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職責而在西北會師,長征的勝利,無疑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而為位立正赫赫戰功的紅軍師長張輝,他只要堅持十多天,他就能看到三軍會師會寧的壯觀場面;他只要再堅持13年,就能看到天安門前升起的五星紅旗……他沒有,他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和億萬烈士一道血染了天安門前那鮮紅的旗幟。

        1986年,秦州區政府將張輝烈士遺骨火化,并遷到了張輝師長犧牲的地方——娘娘壩牡丹山,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園。

        從那時起,每年的清明節,李逢春就帶著家人來陵園掃墓或以家鄉傳統方式祭奠張輝師長。2003年,李逢春老人去世后,他的兒子和孫子們依然保留著這個傳統和習慣。

        高維漢:二十余載甘做義務講解員

        高維漢老人是娘娘壩村人,家就住在牡丹山腳下。1989年從娘娘壩信用社退休后,他每天去陵園義務打掃衛生,兼做義務講解員。

        “一開始就是覺得陵園沒有專職看護人員,沒人維護也沒人打掃衛生,就天天過來轉轉。后來習慣了,一天不來,就覺得少點什么”。老人邊走邊說,雖然看上去清瘦,爬起山來一點兒不比我們慢。因為耳朵有些背,老人平時話不多,但一講起張輝師長的革命事跡,就像換了一個人。“說了二十多年了,都記在心里了”高維漢老人這樣給大家解釋,“那時介紹烈士的資料少,人家問你,你也不能老是一問三不知啊。”從上世紀90年初起,高維漢就開始注意收集與烈士相關的資料,義務做陵園的講解員。收集的資料多了,2003年起,他相繼自費印刷了《張輝烈士和紅軍入隴》《長征日記》《血染青山,浩氣長存》等幾本小冊子。

        從那時起,高維漢老人就帶著家人來陵園打掃衛生,并做義務講解員,每逢清明節還以家鄉傳統方式祭奠張輝師長。2018年,高維漢老人去世后,他的兒子和孫子們依然保留著這個傳統和習慣。

        1994年,天水市秦州區政府將張輝師長的英魂遷進了天水人民烈士公墓。

        (天水市各界人士到天水市烈士陵園祭拜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闊別85載跨越千里張輝烈士親屬到天水烈士陵園祭拜革命先烈傳承先輩精神)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