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明確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要合理控制考試難度,嚴禁超課標超教學進度命題。要合理運用考試結果,學校期中期末考試實行等級評價。(8月30日 《新京報》)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對每一位學生來說,沒有什么事比考試更讓人覺得后背發涼,如果有,那就是公布排名的時候。大大小小的考試苦學生久矣,哪個學生沒有一個“不用考試”的愿望,如今,它真的實現了。教育部《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的出臺,意味著再也不會遇到周考、月考等各類型的考試了。這可以說是“雙減”組合拳中的又一記重拳。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考試成績是學生學習生產力的檢驗指標,為了分出等次,考試題量增加的同時,試題難度也隨之加大,腦機急轉彎式的考題遠遠超出了學生學習所需。考試逼著“雞娃”大戰愈演愈烈,家長們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給孩子的“生產力”競爭加重砝碼。要知道這種競爭是沒有上限的,廣大家長和孩子們陷入了嚴重的教育焦慮,早已苦不堪言。現如今,教育部“釜底抽薪”,直接取消或減少考試并降低考試難度,不用排名,老師和家長再也不用為成績發愁。孩子來成績的壓力變小,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去享受生活、發現愛好,促進自身素質全面發展。是家長和學生的一項重大利好消息。
但有一部分家長卻十分擔憂,因為中考、高考依然存在,生怕自己的孩子被“溫水煮青蛙”,等發現不足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追趕,考不上本科,找不到好的工作。今日不比以往,職業人才大量缺口,國家加大力度增強職業教育,意味著無論是上專科或是本科,都具有廣大的平臺,去彰顯自身的價值,并不會存在誰低誰一等的問題。家長的焦慮來自于教育理念的“功利化”,而今后的教育是“去功利化”的,在國家部署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教育將更偏向于學生個人的選擇,更偏向于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家長們大可不必憂慮,想看效果,請讓政策再“飛一會”。
成績不是衡量孩子好壞的標尺,萬物的發展皆有他自身的規律,孩子的學習也是,揠苗助長只會留下隱患。教育部的改革目前來說利是大于弊的,家長們應當理解,應當更新教育理念,緊跟其后適應新的教育語境,讓孩子在新常態下得以更好的成長。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