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消費主義逆行者”為何對“買買買”說不?

        現在各種消費節盛行。除了“6·18”“雙11”這兩個純粹的購物節外,剛剛過去的9月9日也被包裝成了大促節日。即便是我這樣幾乎只買書的人,也早就發現了商家的營銷“苦心”。

        “買買買”算是一個新型詞,它突破了漢語常見的構詞法,卻也正好表達了商品社會的典型特征。一個“買”是需求,兩個“買”是虛榮,到了三個“買”,就可能是一種病癥。一些人會為了買而買,把購買行為本身視為一種樂趣。有時,一件衣服買來從來不穿,或者干脆忘記,但是至少在買的那一刻是開心的。

        在豆瓣上有一個“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目前成員已經超過27萬人。在各個購物App和社交媒體,到處是鼓勵人們“買買買”的聲音,而這個小組的核心議題則是為什么不買一件東西。實際上,沒有多少商品經得起這樣的審視。

        我小的時候,每年大概只在過年的時候會買一次新衣服。那樣的購買不但盛大到有儀式感,也確實是生活的必需。那還是匱乏時代的尾巴,父母會謹慎地對待每一分錢。給老大穿的衣服,最好老二還能繼續穿。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標準來對待當下的生活,則可以做到10年內都不買衣服,因為衣柜里的衣服都完好無損。

        如今,人們已經過了只買必需品的時代,商家要不斷創造“買的理由”。事實上,消費主義時代的特征不是創造產品,而是創造需求。一些商家還會為購買這一行為賦予精神內涵:你購買的時候不但是在“減壓”(心理需求),也是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精神需求)。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就是對這種趨勢發出詰問和反思。他們并不是主張大家“勤儉節約”“拒絕購買”,而是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購買行為,發現哪些東西是“過度的欲望”,哪些是“智商稅”,從而讓參加討論的人能夠冷靜下來,避開“雷區”。

        他們不是反商品經濟的,相反,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過去是“買買買”的愛好者。小組中,有成員曬出自己過去一年花掉50萬元的賬單,也有成員有比較高的收入,但是一直存不下錢。更常見的,則是那種因為購買而產生的焦慮情緒,比如深夜不購物就很難入睡。類似情況,已經影響到了身心健康。

        這樣看來,“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其實是通過討論來達到一種“自我療愈”的效果,讓自己從“買買買”的焦慮中解脫出來,從對商品無限的欲望中脫離,從而獲得某種面對商品的“主體性”。

        購買行為可以解壓,但是那種緩解是臨時的、轉瞬即逝的,就如同抽煙一樣,瞬間的快感之后可能是對自我的損傷,而“逆行者”這種通過思考、討論和謹慎的行動來達成的“療愈”,則是更有價值的“治療”。這種行為,追求的是人的主體性和對生活的控制感:人是商品的主人,而不是相反。

        蘇格拉底那句名言“未經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用在這里再恰當不過。生活中,我們未必需要真的“斷舍離”,或者去追求一種家徒四壁的“新貧窮”。但是,懂得對自己的購買行為進行反思,仍然是有價值的。這種反省,本身就是一種有品質的精神生活。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