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畫 開 天 伏 羲 廟
□ 文 子
秋日的陽光下,跨過伏羲廟的門檻,外面街市的喧囂瞬間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莊嚴的靜謐。廟內古柏參天,挺拔蒼翠,濃蔭蔽日。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青石板上灑下斑駁的光影,如同散落的金色卦符。這些古柏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數,如今雖只存37株,但依然散發著神秘的氣息。一棵千年槐樹屹立院中,它的樹干需數人合抱,枝椏伸向天空,像是在訴說不老的傳說。
沿中軸線前行,牌坊、大門、儀門層層推進。先天殿——伏羲廟的主體建筑,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在秋陽下流翠欲滴。殿內,伏羲塑像巍然屹立,身高3米,手托先天八卦盤,威儀古樸。仰望這位人文始祖的容顏,不覺思緒萬千。就是他,一畫開天,肇啟了中華文明;就是他,創八卦,造書契,結網罟,制嫁娶。在人類文明的童年,人文始祖點亮了智慧的火種。抬頭看,天花頂的“河圖先天八卦圖”和“伏羲六十四卦圖”均是明代遺存,在國內古建筑中絕無僅有。那些神秘的符號,穿越數百年的時光,依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依“前宮后寢”之制,太極殿作為退殿、寢殿,顯得更為幽靜。殿內木質窗欞透雕團龍、團鳳,手法精湛,龍鳳圖案栩栩如生,表現了龍的動勢與雄姿,鳳的華貴與嫵媚。最令我駐足良久的,是殿前兩株古柏,一生一死,一枯一榮。這生與死的對照,不正是陰陽二元最直觀的體現么?伏羲創立的八卦思想,核心便是陰陽相生相克,萬物負陰而抱陽。這生死相依的古柏,仿佛在無聲地詮釋著這一永恒哲理。我忽然想到,再過幾日便是中秋,正是陰陽平衡的時節——晝夜均分,寒暑平和。伏羲的智慧,早已融入自然節律,成為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三五之夜,明月半墻。”置身中院,皎潔的月光從古枝縫隙中篩落下來,銀輝瀉地。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鐵鐘迎風搖曳,叮當聲輕盈入耳,讓人感覺寧靜祥和。我忽然想起日間所見的那對“生死樹”,一生一死,一陰一陽。這不正是伏羲八卦思想的生動體現么?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生與死、枯與榮,本是宇宙常態,何必欣欣然于生,戚戚然于死?中秋將至,月將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伏羲廟里的古柏,見證了六百余個春秋,依然蒼翠。它們不言不語,卻道盡了永恒。
在廟內,我看到關于祭祀伏羲典禮的介紹。天水作為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祭祀伏羲的歷史源遠流長,至今已延續千年。每年不僅有農歷六月舉行的官方公祭大典,還有由天水市民間祭祀伏羲協會主持的秋祭典禮。想象著農歷七月十九日伏羲仙逝之日,民間依傳統于此日舉行秋祭,表達對始祖的無限追思與敬仰。那場面該是何等莊嚴肅穆——擊鼓鳴鐘,明燭、上香、化表,行三獻禮,恭讀祭文。這些古老的儀式,不僅僅是簡單的形式,更是對中華民族根脈的追尋與文化自信的彰顯。
出得廟來,見遠處現代樓宇鱗次櫛比,街頭車水馬龍,紅橋下的藉河波光粼粼。六千年的文明血脈,就這樣從遠古流淌至今,依然充滿活力。伏羲廟靜靜地矗立在城市中心,如同一個文明的水印,告訴每一個匆匆過客:我們都有同一個根,同一個源。
【作者簡介】:文子,甘肅山丹人,曾在《甘肅日報》、《張掖日報》、《作家聯盟》、《張掖作家》、《張掖網絡作家》等報刊、網絡平臺發表數篇作品。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