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甘肅省委一號文件堅持問題導向,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戰略和政策舉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質量和效率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農業農村投入、精準脫貧“一號工程”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等成為關鍵詞和著力重點。
五大新理念,引領農業現代化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三農”工作面臨許多新的困難和挑戰。文件提出,破解這些難題,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農村工作實現新的突破。
以創新發展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創新農村產權制度,分類推進集體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創新科技等現代農業要素支撐體系。
以協調發展補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從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工農城鄉關系。
以綠色發展引領農業農村發展方向。推動農業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強化農村生態產品供給功能,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以開放發展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創新農產品營銷體系,加快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積極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走出去”。
以共享發展聚焦脫貧攻堅“一號工程”。把幫扶力量聚焦到建檔立卡的幫扶對象上,把幫扶任務聚焦到“1+17”政策和“853”掛圖作業措施的對接落實上,把幫扶重點聚焦到富民產業培育和增加農民收入上,把工作隊駐村幫扶和干部聯戶幫扶統籌協調到合力攻堅上,把幫扶成效體現到加快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步伐上。
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當前,農業生產受到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壓頂和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制約,存在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生產成本過高、資源錯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問題。為此,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著力調整農業結構、提升產品品質、促進產業融合、降低產品成本、補齊農業短板、創造特色品牌、強化政策供給,加快創新農業供給體系,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調整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生產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加快旱作農業區、高效節水農業區、草食畜牧業優勢產區建設,大力發展畜牧業,形成特色更加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布局。穩步實施壓糧擴經計劃,適度調減小麥、玉米種植面積,加快草食畜牧業、蔬菜、優質林果和馬鈴薯、隴藥、現代制種等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是提升產品品質,大力推進綠色化生產,發展更安全、更優質、更營養的農產品。
三是促進產業融合,優化生產力布局,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加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扶持力度,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四是降低產品成本,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流通成本和營銷成本。
五是補齊農業短板,大力加強制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科技、人才、投入等支撐農業發展的短板。
六是創造特色品牌,適應消費升級需要,創造高端品牌產品。
七是強化政策供給,適應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需要,深化以農村土地制度為主的各項改革,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以新的理念,創新更多途徑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農民增收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目的,近年來我省農民收入增長的傳統措施效率遞減。
解決辦法:
一是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通過降低成本增收,調整結構增收,開拓新領域增收,提升質量、樹立品牌、提高附加值增收。
二是挖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增收潛力。
三是挖掘新產業新業態的增收潛力。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工程,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業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產業。以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拓展農村物流渠道,帶動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全方位變革,促進農產品營銷增收。
四是挖掘農村資源資產資金的增收潛力。推進股份合作制改革,把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戶,逐步提高股份分紅比例。把閑置和低效利用的農村資源、資金有效利用起來,為農民創造財富。
五是落實好對農民收入的兜底性政策。通過補貼、保險、其他政策支持等,保障其基本收益,以穩定生產,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聚焦脫貧攻堅“一號工程”,實現共建共享
在總體目標上——文件明確提出按照國家現行標準,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整體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前兩年,全省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00萬人以上;2016年,改造農村危房14萬戶,新建建制村通暢工程1.5萬公里,2017年底全部通瀝青(水泥)路。
在推進方式上——持續深入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創新完善“1+17”精準扶貧工作方案,著力推進發展特色產業脫貧、擴大轉移就業脫貧等多種形式的脫貧攻堅;創新完善脫貧攻堅工作機制,出臺《脫貧攻堅“853”掛圖作業實施意見》,落實平臺建設“八個準”、村村“五張圖”、戶戶“三本賬”;加快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脫貧致富步伐;推動雙聯行動和社會幫扶向縱深發展,集聚更多力量開展扶貧攻堅。
在預期成效上——確保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實現農村公路、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全覆蓋,推動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逐步實現城鄉制度上并軌、標準上統一。
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領導,提升農村工作水平
一號文件提出,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健全完善農村工作領導機制,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各級黨黨委政府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經常謀劃研究和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各級農村工作綜合部門要積極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以全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三農”發展難題;
有關部門加強聯系協作,把省委對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協調指導、督查落實等創造性地加以落實,順利推進農業和農村各項工作的快速發展;
市縣特別是縣一級黨委政府及其主要負責同志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農村工作上,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進入市縣黨政領導班子。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責任清單;切實選優配強鄉村黨組織領導班子,鼓勵和吸引各類優秀人才到農村工作。特別是要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并對市縣都要逐步增加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待遇提出了明確要求。
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
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