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山西省司法廳對《山西省殯葬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禁止生產和銷售紙人、紙馬、紙房、冥幣等封建迷信喪葬用品”等表述引發爭議。8月24日,該廳工作人員表示,條例草案尚處于征求意見階段,這兩天已收到部分反饋,“我們歡迎不同的聲音,對于這些意見建議,在后續進程中我們會予以考慮吸納”。
“禁止生產和銷售紙人、紙馬、紙房、冥幣等封建迷信喪葬用品”之所以引起爭議,不僅在于禁止生產銷售祭祀用品,更在于將這些祭祀用品定義為“封建迷信喪葬用品”。由此不禁讓人疑惑,祭祀燒紙到底是“民俗文化”還是“封建迷信”?
實際上,“文明的沖突”不僅體現在國際關系中,在很多時候也體現在文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以現代文明的眼光去看,祭祀燒紙存在很多弊端: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制造火災隱患……更有甚者,將其中的儀式化表達視為“封建迷信”。但是,如果稍微換個角度就能看到,慎終追遠的喪葬文化一直是傳統民俗的一部分,而儀式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站在不同的歷史坐標去看待祭祀燒紙,觀念的碰撞與沖突幾乎不可避免,“文明的沖突”由此產生。
不僅是喪葬文化,類似“文明的沖突”可以出現在傳統習俗的方方面面。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那些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哪些屬于“精神遺產”,哪些又屬于“封建迷信”?從山西殯葬新規引起廣泛爭議來看,這樣的問題并沒有取得廣泛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中,“歡迎不同的聲音”更像是一種安撫情緒的表達。
“文明的沖突”因“文明”而起,平息“沖突”的關鍵,顯然在于統一對于“文明”的認識。所謂“移風易俗”,只有“風移”,才能“俗易”。換句話說,只有先扭轉社會風氣,才能改變基于這種社會風氣之上的民俗習慣。而社會風氣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眾的認知。
其實,山西殯葬新規真正值得關注的內容,不是將祭祀燒紙歸為“封建迷信”,而是在并未取得廣泛社會共識的前提下,制定了量化考核指標。按照當地的規定,火化率、節地生態安葬率、火化設施設備更新改造率、公益性安葬設施覆蓋率等指標,都將被納入考核范圍。以行政手段來解決“文明的沖突”,雖然可能高效,但注定會激起巨大的負面影響——在不少人仍將祭祀燒紙視為傳統習俗的背景中,如此一刀切的方式,使相關部門面臨的考核壓力有多大,當地民眾權益受損的可能性就有多大。
山西殯葬新規的初衷是倡導文明祭祀,但如果操之過急,好心也有可能辦了壞事。移風易俗無法速成,也容不得強制,對于婚喪嫁娶之類寄托著公共情感的儀式化表達,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公眾更新文明觀念,顯然比機械地制定量化考核指標更能起到實際效果。達成“文明”共識,才能消弭“沖突”;強化“沖突”對立,只能進一步傷害“文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