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鏟除“付費實習”的灰色利益鏈

        “2萬元進香奈兒”“四大、廣告、傳媒任你挑”“海量名企內推直通”……這些讓人感到“既誘且惑”的廣告宣傳語,都出自同一類中介,其主營業務是“付費實習”。

        實習經歷是找工作的加分項,在行業頭部企業的實習經歷甚至可以成為找到好工作的敲門磚。一些中介正是將大學生、求職者的實習需求,做成了自己的“蛋糕”。

        以“免費”導流,最終導向“付費”完成“收割”,是這些中介的常見套路。先在大學生等目標群體中以“免費修改簡歷”“免費提供職業咨詢”“分享面試技巧”等吸引關注,再夸大渲染就業壓力、讓求職者焦慮起來,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破解之策”——你付費,我給你實習崗位。

        根據實習方式和時長、目標企業的行業地位及求職者簡歷的“可操作程度”,收費各有不同,一般崗位的直推價約為2萬元,頭部企業的約為3萬元,部分甚至達4萬元。總之,錢,拿來吧你!

        部分網友就付費實習究竟是“天坑”還是“捷徑”展開了討論。認其為“天坑”者,各有各的“一把辛酸淚”;而將其視為“捷徑”,則反面揭示了原本公開招聘、公平競爭的實習崗位,被不合理地兜售了、不公平地獲取了。

        細看付費實習,會牽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圍繞付費實習形成的灰色利益鏈,會催生尋租和腐敗空間。這條灰產鏈,可分解為求職者、銷售中介、資源中介、企業等各方,而銷售中介所承諾的“100%保證實習”“即刻入職”背后,是資源中介、企業內個人或系統性對實習資源的壟斷,“付費者得實習”便成了企業內外的共謀,共同分食把控資源之利。這本身就有擾亂就業市場之嫌,而把實習機會出售給中介的企業內部人員,也涉嫌利用職權不當得利,或涉嫌職務犯罪。

        其次,付費實習加大了大學生等求職群體的經濟負擔。動輒幾萬元的收費,對大學生而言是不小的經濟負擔,很多學生在無奈之下選擇了“校園貸”,進一步加劇了自身經濟負擔。而求職者繳費的自愿性和隱蔽性,以及網絡監管的困難,又反過來將求職者置于維權難、沒保障的境地。

        最后,付費實習還會敗壞相關企業甚至行業的形象。求職者通常也是選擇去自己心儀已久的企業及崗位實習。但中介和企業“伸手要錢”的吃相,難免會讓求職者“另眼”相看。長遠來看,會危及企業的形象、信譽和口碑。

        從網友分享和媒體曝光的情況來看,有些中介所謂的“付費遠程名企實習”,實為中介找名企員工給“實習生”培訓,甚至是中介自己指導“實習生”,求職者花了錢、忙活一圈,卻連正規的實習證明都得不到。還有一些中介虛假宣傳,說的是“核心崗位業務鍛煉”,實習生到崗后做的卻是取快遞、整理文件的活兒,為實習付的錢“性價比極低”。

        因此,應盡快建立完善大學生實習管理制度和權益保障機制,進一步暢通實習崗位和求職需求的信息橋梁,讓實習真正成為求職者了解企業、鍛煉能力的重要一站?!?/p>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