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圖書大廈在開學后的首個周末(9月4日至5日),青少年課外讀物類圖書銷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北京圖書大廈上個周末的教輔類圖書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25%,課外書銷售量增長24%。
受網購、移動閱讀以及疫情等因素沖擊,很多實體書店近年來生存艱難,客流減少、收入下降。今年7月出臺的“雙減”政策,給實體書店帶來重大利好:書店周末小讀者人數多了近一半;教輔圖書、課外圖書的銷量相比去年同期明顯增長。
“雙減”政策帶火實體書店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一方面,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均明顯減輕,意味著學生有了較為充裕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而閱讀是學生填補課外時間的主要選擇之一。另一方面,不少學生對歷史、科學等都充滿了好奇,對此類書籍的閱讀有強烈需求,家長也愿意帶孩子去選購。
“雙減”政策剛一亮相,不少實體書店便看到了機遇,通過提前準備學生所需的各類圖書、設置學生閱讀的專柜專區等,迎接小讀者的到來。當學生群體對閱讀、圖書的需求增加,實體書店又能恰到好處地滿足這種需求,就會出現雙贏的局面。
學生們開始轉向自主閱讀、購書,一定程度上說明,校內教育和校外培訓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這對教育主管部門來說也是一種提醒。
雖然實體書店銷量激增可能與“開學季”有關,后續的客流和銷量尚有待觀察,但只要“雙減”政策執行不打折扣,實體書店就可以好好抓住這次機遇。這需要實體書店真正去了解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提供高質量的圖書滿足這種需求。學校和主管部門也可以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的特點,制作科學合理的書單引導學生閱讀。而相關出版機構既要看到“雙減”帶來的商機,也要嚴把圖書質量關,避免此前兒童圖書被指“兒童不宜”的情況發生。
在“雙減”政策實施的大背景下,各方應該共同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閱讀環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