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謹防體育“飯圈化”,追星須有分寸感

        近日,我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東京奧運會乒乓球男子單打亞軍樊振東發布微博,就自己在廣州機場遭遇的混亂粉絲送機場面發出倡議,希望粉絲們能夠遵守秩序和機場防疫規定,理智追星,更關注自己在賽場上的表現,而給賽場外的自己一些私人空間。(9月14日 《環球時報》)

        除了樊振東,新鮮的奧運冠軍楊倩和楊皓然也遭遇了大型“追星”現場。在奧運會奪冠后,不斷遇到路人前來合影,從禮儀小姐到小賣部老板都是兩人的粉絲。其實,隨著近年來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體育明星走向公眾視野,也有越來越多普通人開始把體育運動員而非娛樂明星當作自己的偶像。為了觀看自己喜愛的運動員,許多粉絲跑遍世界各地支持他們的比賽,在他們的生日寄賀卡和禮物,而體育運動員也順而走向“娛樂化”,不僅活躍在運動賽場上,還參加綜藝節目、參演影視作品等。

        誠然,比起許多娛樂明星,用實力說話的體育運動員作為偶像能夠帶給公眾更多的正能量、傳遞更加正確的價值觀,對于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而體育運動員也可以因為在娛樂圈的“副業”得到更多的流量和金錢,從而在物質層面保障了自身的生活、訓練和比賽,體育“明星化”似乎是一個公眾和運動員雙贏的美事。

        但是,正如《周易》所寫:“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任何事情如果過了度就會失去原本的積極意義,體育“明星化”亦然。當公眾一味地用追求商業明星的方式崇拜體育明星,這些為國家做貢獻的體育人才便可能遭到“捧殺”。正常的生活訓練被打亂、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過多的公眾關注也將會給其帶來精神壓力,種種問題成為他們體育事業更上一層的威脅。而如果體育運動員過多地投入娛樂市場,渴望得到更多利益,那么,他們傾注于體育事業的精力勢必會減少,體育成績難以提高,運動生涯也便走向終點。那么因為他們杰出的體育成就而產生崇拜的公眾也會減少,體育明星最終黯然退場。

        其實,追求體育明星本沒有過錯,崇拜正能量的偶像更是能給生活以指引和希望。但是當粉絲的熱愛失去分寸感,從適度的追求演變為病態的占有,從危害明星私生活,到威脅社會公共秩序,甚至挑戰法律,那么追星便失去了原本的積極意義,用“熱愛”為這些非理性行為辯解也毫無說服力。

        當前,國家重拳出擊整治娛樂圈,破除“飯圈”文化,可謂意在去除“追星”之污名。但是,娛樂圈之外的體育圈,“飯圈化”現象也在悄然滋生,因其所導致的問題也不能夠忽視。體育運動員不是娛樂藝人,追星體育圈,需要把握分寸、控制限度,不要讓不良的“飯圈”文化擾亂體壇之清靜。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