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永新風電涂料應用于風電塔筒涂裝
關鍵助劑擺脫“卡脖子”、風電塔筒穿上國產“外衣”、地巖熱溫暖千家萬戶、沙棘開發“吃干榨盡”...一件又一件技術專利通過開放合作,在應用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深化產研結合、大學生實訓基地精準集聚人才、協同創新平臺賦能添翼、重大科技項目增能加力...一項又一項“硬舉措”深化產學研融合,推動產業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甘肅科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樹宏表示,甘肅科技集團秉持啟航黃河、致遠藍海的企業愿景,致力于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科技創新主平臺,始終以更廣視野和更大格局開展產學研合作,積極引進新技術,對接新模式,打造協同創新強大勢能,聚力推進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產業化。
實力提升:協同創新加速成果轉化
圖為建材院新材料、新能源中試及實驗研究基地
[數說]:省建材院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與中科院電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同濟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建成國內較為完備的地熱能、太陽能試驗基地,申請相關專利 29 項,發布了全國首部中深層地巖熱供暖工程技術規范,中標地巖熱供暖項目標的逾1.7億元。
[突破]:省建材院實現可再生能源業務跨越式發展,中標我省單體面積最大的天水市職教園區中深層無干擾地巖熱供暖(制冷)項目,突破性實現中深層無干擾地巖熱供暖技術規模化應用;中標寧夏西吉縣將臺堡鎮中心小學中深層無干擾地巖熱項目,突破性實現地熱項目由省內走向全國。
?解讀:
省建材院黨委書記、董事長邵繼新:省建材院始終強調產學研融合對產業發展的賦能作用,充分發揮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各自的能力優勢,整合互補性資源。在今后的科技創新工作中,省建材院將主動出擊,多維度促進和嘗試院企等多種合作模式,從而進一步拓展科技創新的思路和發展空間。
圖為永新涂料成品自動包裝生產線
[數說]:西北永新圍繞涂層新材料的開發及應用,通過聯合攻關、“揭榜掛帥”等形式開展了一系列產學研深度合作項目,逐漸形成了企業對外合作“五突破一提升”的發展思路,在創新平臺、人才培養、技術攻關、合作模式、承擔項目5個方面實現突破,以提升企業科技創新綜合實力。
[突破]:西北永新堅持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導向凝練研究課題,把轉化應用環節的疑難雜癥“拎出來”,通過校企合作、院企合作,有的放矢的逐個一一突破,攻克了風電涂料的抗風沙性能、水性涂料的耐介質等難題,研發了室內空氣凈化“光沐原”除醛凈味、石油內外壁涂料等新產品。
?解讀:
西北永新總經理文立新:西北永新利用企業自身的創新平臺和精細化工產業基礎,通過“專家沙龍”、博士后工作站、大學生實訓基地、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等多種形式和途徑把企業和社會資源鏈接起來,先后在新能源涂料、高端重防腐涂料、環保功能涂料以及工藝、質量體系的升級等方面獲得了長足進步。同時,能更好地把科研成果、科研方向與企業和市場需求對接起來,使我們在科研方面偏重于經驗、試錯的局限性在理論層面得到了很好的增益,也使我們的創新理念更具完善,創新思維更加系統,創新手段更加豐富,創新團隊的格局和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放大。
效力凸顯: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競爭力
圖為蘭州助劑廠助劑生產原料罐區
[數說]:蘭州助劑廠對外合作科技項目數量相較三年前增長兩倍,先后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實現了10多種有機過氧化物關鍵助劑的國產化替代,同時為本企業大幅降本增效。
[突破]:蘭州助劑廠以應用場景為牽引,與天津大學、西北師大等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開展環保技術、合成工藝技術、分離技術和產品研發等多方面合作,烷基產品分離技術、物料提純回用等多項技術用于生產實踐中,產品品質提升、成本降低,知識產權數量穩步增加。
?解讀:
蘭州助劑廠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友三:蘭州助劑廠堅持科技創新支撐企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創建和完善以產品開發和技術研究為核心的創新體系,將自主創新與對外合作緊密結合,與科研院所、高校和上下游合作企業伙伴聯合創新,把蘭州助劑廠的產品應用到更多的新領域、新行業,同時將先進的技術、工藝引進來,融合到我們的生產中,增加產品品類、節能減排,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
[數說]:省化工院依托自身人才隊伍及技術優勢,與天津法莫西公司、杭州國瑞生物科技、江蘇天時力帝益藥業等企業積極合作醫藥中間體中試轉化,新產品試制收入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
[突破]:省化工院開展化工合成技術工藝的改進優化和中試轉化,利奈唑胺中間體產品含量由98%提升至99.5%以上;GR3255項目將原有三步生產工藝路線簡化為兩步;C14-丁酮醇等項目根據客戶需求及時完成小試工藝開發及中試放大工作,并形成穩定中試工藝包。
?解讀:
省化工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銳:省化工院作為轉制類院所,高度重視對外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工作,積極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建立從產品研發到中試生產更加完善的整套工作機制,加強研發、轉化與市場的銜接,加大和完善對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的獎勵力度,激發全員參與熱情,讓創新成果以最快速度轉化為生產力。
能力彰顯:技術服務賦能中小企業發展
圖為輕工院檢測人員檢測葡萄酒樣品
[數說]:省輕工院圍繞沙棘資源開展產研合作,研發沙棘籽油、果油、果粉、凝膠糖果、飲料等產品7個,開展沙棘產業高值化加工技術培訓100人次,培養技術人才30名,拉動成果承接企業投資1000萬元以上,建成年處理3000噸沙棘果生產線,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
[突破]:沙棘具有良好的藥用、食用價值和水土保持功能,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日化以及生態防護等領域。甘肅省沙棘資源優勢顯著,產品多以沙棘籽、沙棘汁、沙棘果泥為主,附加值低,資源潛力沒有得到發揮。省輕工院完成了沙棘資源全產業鏈高值化加工技術集成創新及成果轉化應用研究,延長了沙棘資源產業鏈,拓寬了沙棘產品產業線。
?解讀:
省輕工院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張永顯:省輕工院立足我省藥食同源中藥材、特色油脂、特色果蔬、小雜糧等特色優勢資源,長期開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的研究、服務工作,將普通食品功能化、功能食品日常化,為我省中小企業轉移轉化關鍵技術、培養技術人員、建立質量標準體系,實現對甘肅省特色資源的高值化利用,使資源、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經濟優勢。
圖為“科脈機械”打捆包膜一體機(左)和青飼料收獲機(右)
[數說]:為實現農作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省機械院研發團隊4人歷時10個月,研究加工配方、設計加工工藝、研發加工設備,并經過3個月完成了飼料產線建設施工和設備調試,為客戶量身打造了4條不同物料的全自動配方飼料生產線。
[突破]:針對客戶對糖渣、酒糟、西紅柿皮、各種尾菜、棉桿、麥草等低值植物纖維的綜合利用需求,省機械院以工業設計為引領,為客戶提供技術+產品+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客戶的現實問題,同時探索出農作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藝及裝備研究的新方向。
?解讀:
省機械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昊:省機械院搶抓國家飼草戰略調整機遇,潛心挖掘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技術、資質、品牌等優勢,運用模塊化、智能化設計制造手段,解決客戶痛點和產業堵點,為客戶創造價值,讓技術在應用中轉化變現,使綁定客戶的終身服務可持續增值,塑造“科脈機械”品牌,努力成為行業“隱形冠軍”。
潛力無限:“雙碳”服務助力綠色轉型
[數說]:省碳排放交易中心深度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及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承擔7個市州的雙碳政策體系設計及2家省屬重點企業的碳達峰行動,完成100余家重點排放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核查工作,開發1個市州7個縣區的林業碳匯,已成為服務我省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窗口。
[突破]:省碳排放交易中心雙碳咨詢服務取得歷史性突破,深入參與省市州、重點企業的雙碳行動,作為省內唯一機構參與《甘肅省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甘肅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指導意見》的編制工作。碳資產開發實現突破性進展,積極開發林草碳匯資源,探尋生態資源到生態資產、生態資本的轉化路徑,完成碳匯經營權流轉和項目設計文件的開發;探索“管碳、控碳、用碳”數字化和信息化的途徑,在有關機構研發和企業端的碳管理平臺開展試點。
?解讀:
省碳排放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郭軍洋:省碳排放交易中心率先垂范、致力雙碳,爭做傳播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公司緊密圍繞甘肅科技集團“1234”戰略及中心“十四五”規劃,深度布局雙碳咨詢、生態資源交易、綠色金融和信息化平臺開發,傾力打造雙碳服務平臺,為實體經濟企業創造綠色價值,為地方綠色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完善人才選拔及激勵機制,采用“人才+項目”模式,成立雙碳咨詢、碳匯開發、平臺研發等專項小組,全面參與一線項目業務實踐,迅速提升人員的實戰水平,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