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此前為何“乙類甲管”,如今為何“乙類乙管”
12月26日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根據公告,經國務院批準,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采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
同時,國家衛健委網站發布《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綜合評估病毒變異、疫情形勢和我國防控基礎等因素,我國已具備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基本條件。
《方案》明確,自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對新冠病毒感染者實施分級分類收治并適時調整醫療保障政策;檢測策略調整為“愿檢盡檢”;調整疫情信息發布頻次和內容。依據國境衛生檢疫法,不再對入境人員和貨物等采取檢疫傳染病管理措施。
事實上,國內多地于近日對新冠肺炎防控舉措已經進行了密集調整,逐步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包括不再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進入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不再查驗核酸陰性……
11月30日至12月1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曾接連在國家衛健委召開座談會,她指出,隨著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我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
如今,新冠肺炎的防控管理方式從甲類管理回歸乙類管理,則正是大勢所趨。
納入乙類傳染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以下簡稱《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則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傳染病防治法》還明確,上述規定以外的其他傳染病,根據其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并予以公布。
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布1號公告稱,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基于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特征等特點的認識,報國務院批準同意,國家衛生健康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國家衛健委官網在2020年10月2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式列入乙類傳染病。
值得關注的是,該征求意見稿也明確了甲乙丙三類傳染病的特征。甲類傳染病是指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特別嚴重,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需要采取強制管理、強制隔離治療、強制衛生檢疫,控制疫情蔓延的傳染病。
乙類傳染病是指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嚴重,可能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需要采取嚴格管理,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降低發病率,減少危害的傳染病。
丙類傳染病是指常見多發、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需要監測管理,關注流行趨勢,控制暴發流行的傳染病。
提級管理
為何新冠肺炎屬于乙類傳染病,卻要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鄭雪倩在接受《北京日報》采訪時談到,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開始暴發后,形勢非常急迫。經過專家研判,認為它屬于乙類傳染病。但鑒于當時疫情的發展和病毒對人身的危害程度,專家認為如果不按甲類傳染病去控制的話,有可能會大范圍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等造成危害,所以認為該按照甲類管理。
“對傳染病也不是想提級就提級管理,想怎么確定就怎么確定的。”鄭雪倩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按照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法定程序,在專家研判后,由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報送國務院,經過國務院批準后,全國都按照甲類傳染病的措施來進行防控的。
鄭雪倩介紹,針對甲類傳染病,《傳染病防治法》中對病人和疑似病人的隔離治療,對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對已經發生病例的場所或者該場所內特定區域的人員實施隔離措施,以及必要時停工、停業、停課等疫情控制措施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說,在抗疫過程中采取的封控、隔離、停業、停工等措施實際上是有法律規定的,對于甲類傳染病就是要采取這些措施。”
此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新冠肺炎并非“乙類甲管”個例,《傳染病防治法》第四條明確,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回歸乙類管理
此次新冠感染回歸乙類管理,其實早已有跡可循。
一直以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都是公眾關注的關鍵問題之一。據《環球時報》報道,一項來自國內科研團隊的驗證性研究數據顯示,相較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隨后出現的其他變異株,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呈現幾何級數下降。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在近日舉行的中華醫學會2022年醫學病毒學大會上提到,“在疾控領域,有句話,就是要跟病毒賽跑,要追著病毒走,這是人類消除病毒與病毒傳播進行的一場競爭。但是,今天我可以告訴大家,通過疫苗接種、藥物的治療,我們已進入到對病毒馴化、控制的階段了。”
而早在今年8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在一場媒體對話節目中已預測,新冠將在合適的時候,回歸乙類傳染病管理。“但從甲類管理向乙類管理轉變,需要專家全面評估,結合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危害,病毒未來發展趨勢,以及病毒對人類經濟生活造成的影響等綜合分析。”
12月1日,在與防控工作一線代表座談時,孫春蘭提到,經過近三年的抗疫,我國醫療衛生和疾控體系經受住了考驗,擁有有效的診療技術和藥物特別是中藥,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種率超過90%,群眾的健康意識和素養明顯提升,加上奧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減弱,為進一步優化完善防控措施創造了條件。
《方案》中也提及,當前,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新冠病毒變異大方向是更低致病性、更趨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更短潛伏期。奧密克戎變異株成為全球流行優勢毒株,雖然感染人數多,但致病力較早期明顯下降,所致疾病將逐步演化為一種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綜合考慮病毒特點、疫情形勢、疫苗接種、醫療資源準備和防控經驗等因素,我國已具備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基本條件。我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防控工作進入新階段。
那么,回歸乙類傳染病的疫情控制處理方式將有哪些不同?
上述《傳染病防治法》提及,醫療機構發現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病人,應當根據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醫療機構對本單位內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物品以及醫療廢物,必須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消毒和無害化處置。
此次《方案》也對“乙類乙管”后的主要應對措施進行了介紹。
《方案》明確指出,一是進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在重癥高風險人群中推動開展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二是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治療相關藥品和檢測試劑準備,滿足患者用藥和檢測需求。三是加大醫療資源建設投入,重點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癥床位準備。四是調整人群檢測策略,社區居民根據需要“愿檢盡檢”,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五是根據疾病嚴重程度,分級分類救治患者。六是做好社區重點人群健康調查和分級服務,摸清轄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合并相關基礎疾病和疫苗接種情況,提供分類分級健康服務。七是強化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醫院、學校、學前教育機構、大型企業等重點機構防控,嚴防場所內聚集性疫情風險。八是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為農村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等高風險人群提供就醫保障。九是強化疫情監測與應對,研判疫情發展態勢,依法動態采取適當的限制聚集性活動和人員流動等措施壓制疫情高峰。十是倡導堅持個人防護措施,落實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十一是做好信息公布和宣傳教育,全面客觀宣傳解讀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目的和科學依據。十二是優化中外人員往來管理,來華人員在行前48小時進行核酸檢測,取消入境后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取消“五個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國際客運航班數量管控措施。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12月1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表示,“在新冠肺炎防控政策的調整過程中,從乙類甲管調整至乙類乙管,是極為關鍵但艱難的一步,這種調整意味著對于新冠肺炎管理發生了質的變化,一旦調整到乙類管理,未來再降到丙類傳染病管理,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我相信新冠肺炎最終也會降為丙類丙管的,對此我們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